有意愿深度提升自我的人会有疑问:MBA到底有没有用?而正在备考的人同样还在忐忑:考上后去读真的有效果吗?小编给你分析再多,也不如经历过的人现身说法。
第一位做三年前复旦在职MBA就读的L先生
L先生因为读得早,还赶上了在职MBA拿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证的好事。
他通过自己在名校读MBA的经历,把读MBA的价值分为两个大类,即通俗层面的价值与形而上的价值。
就通俗层面的价值来讲,L先生通过MBA还是收获了不少。
比如学历,显而易见,读完MBA,再不济也是研究生毕业了,学历层面肯定比以前上升一层。L先生还因拿到的是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和学位,而获得用人单位更多青睐。
再就是转行,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人读MBA或MPAcc都是有转行的需求因素在。L先生比较幸运,还未待读完,刚刚考上MBA时就转行成功了。
另外就是很多人关注的薪资问题。其实读MBA并不是涨工资的唯一出路,只能说是其中一种渠道,但实现薪资翻倍的绝对大数人本质上都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与对自己岗位的贡献。
L先生觉得MBA课程其实并包含特别深刻的知识,但是胜在广度,即各个方向你都可以学到一点。对商业领域的人才来说,不一定要门门精通,但确实需要博闻通识。
他特别认为MBA学习中的“讲座”与图书是对自己来讲非常有用的。而且在学习MBA的2年中结交到很多朋友。
而读MBA给到L先生形而上学层面的收获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将MBA这一段生涯比作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里程碑,就如同高考、毕业一样,人生需要这样的阶段去倒逼自己成长,并为自己加上新的、有用的标签。比如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的标签是本科、奖学金、实习经验和证书等,那么MBA毕业后你的标签将会增加更多,这就是社会对你的印象。
第二位曾在国外名校被MBA折磨过的P先生
P先生之于MBA可以说是一场机缘巧合,所以说读的过程中非常煎熬。但回头再看却发现收获颇丰。
P先生是为了拿到国外签证才考的MBA。
当时对MBA一无所知的P先生满心以为国外读书就是随笔上上课,完了经常大家一起聚会啊玩啊。结果P先生幸运地申请到了一所名校,开始了一段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艰辛岁月。
回看来路,他总结:觉得即使苦,还是有价值的。
首先是社交层面,大家觉得平时工作生活就在社交,所以够了。其实不然,工作上的社交几乎都存在利益关系,所以一般只为利益而交,除却这层利益,似乎就不用再去维护。而生活中的社交对很多人来讲其实是很窄的,尤其出了学校门以后。
读MBA就是推着你去学习与人交流,并互帮互助。MBA学校里的社交既没有过多利益牵扯,容易遇到真正志同道合或者奇奇怪怪但真心的朋友;又因大家都有一定的背景和资历,因此在往后很长的时间里或许是一种人脉。
这样一种经历也不是人人都有,但绝对是值得拥有的。
对P先生这样国外或者国际项目MBA就读的同学来讲,还可以提高外语能力。
MBA课程本就是商业人士需要去了解的。在读完MBA后,或许你觉得没有多少知识,事实上影响早就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就P先生而言,从前工作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内容,企业其他方面则一概不知。读MBA时,他为了完成课业,不得不去研究各类企业的商业结构和运营,甚至还有分析及预测。之后会慢慢发掘自己的商业明锐度越来越高。接触一个行业,会先关注其发展和困境,甚至自己去做详细分析。
另外,MBA课程是非常注重团队协作的,经常会有团队协作的任务。在这个团队中,需要互相激励,需要头脑风暴,需要总结陈词,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冲突需要解决。当你成为团队的领导者时,你还要了解每个人,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协调全部事项,带头克服困难等。在不断的团队协作演练中,你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什么时候该做埋头做事的那一个。你的各项潜力都会得到激发,包括领导力等。
当然,专业知识也是P先生收获的其中一个方面。MBA的知识庞杂,但你在接触过程中总能发现自己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或许真正计较起来,你会疑惑,MBA能带来的价值真的对自己有用吗?但往往影响是无知觉中发生的。
P先生就在就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规范书写商业文书,合理安排日程,最大化利用资源,甚至如何打扮自己。
第三位来自大牛C先生
大牛C先生所说的MBA价值言简意赅,就是培养思维模式和格局。
MBA课程涵盖范围特别广,各个课程内容侧重也不同。我们读MBA的时候,最重要的不仅是学到专业知识,可能更核心的还是不断思考所有问题在这个科目方向下该如何破解。
比如某一个商业问题,你可以分别从会计、金融、运营、管理等各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分析不同角度下的风险、状态、优化以及效益,进而作出最优选择。
现代商业早就不再是简单的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了。一场商业行为的每一个商业环节都需要做到最优才可以出色,残忍点说就是存活。
当MBA给了你这样的思维模式以后,你就可以跳出低级的思维模式,用最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才有可能与卓越的人竞争。
你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就那么多,进入社会以后工作可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格局的不够,经验再多也难免遇到瓶颈。有人问,为什么工作中不能自我学习打破瓶颈呢?首先你的工作已经够忙,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打破。第二,你的老板绝不会教你打破,这个原因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明白。那么你就在工作之外打破——即读MBA,提升格局。
C先生认为MBA是一种快餐式培训。 不说别的,比如大学时候,我们可能学数学这个专业都要四年,还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而MBA课程包括商科的各个分支,那么多内容可能也就2年时间,最多3年。大家还是在职读的,专业知识你说能掌握到多精细那大概是不可能。但我们却需要这样的快餐式培训。就如同吃盒饭,你嫌它没有大餐丰富,但是你又没时间做大餐,盒饭就是贫瘠时间里的最佳选择,因为你饿啊。另外许多同学对MBA认识有误区,以为读完了就所有事情迎刃而解——大错特错。MBA不是“十项全能”,它只是基石,你垫着这块石,再往更高处攀。它引你知道什么时候去做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去做。至于怎么去做,就需要你自行去深入了。
内蒙古2017考研报名人数约为4.8万人较去年增加24.5%昨日,记者从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获悉,2017年我区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人数为48660人,较去年的39091人增加了9569人,增幅达24.5%。据了解,今年的考生报名出现两个变化:一是考生总体报名人数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区共有12000余人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今年报名人数增加了9500余人;二是非全日制报考
12月24日,2017年度考研初试正式开考。考研群体中男少女多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女生选择考研深造,她们的婚恋情况也得到了关注。据报道,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此前,由中国社科院人
也许家长们正在感叹“做学生太苦,当家长太累”,为了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长沙市教育局今日发出“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六项规定”,倡议家校联合,协同配合,共同减负。长沙市教育局为推进“切实减轻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简称“减负”)工作,建立“减负”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减负”取得明显成效,做出了六项规定。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生效。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30,每
12月25日,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已圆满完成,统考成绩已于12月23日公布,考生可以通过江西教育网、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查询。据介绍,2017年全省艺术类专业统考于今年12月4日开始,至12月13日考试结束。报考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考生19379人,比上年增加1067人;报考音乐学类、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考生总数为9848人,报考专业总人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名校冬令营的报名通知扑面而来:清华“工程科学创新挑战营”、“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社科冬季体验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冬令营”,天津大学“工程科学冬令营”,南开大学“物理科学营”,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数学冬令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科学营”,南方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体验营”等。一个接一个,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名校各种体验营活动对于2017年自主招生申请与改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017考研初试结束了,很多考生从忙碌紧张的备战中抽身,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其实,后面可做的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大家万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早点调整,及时投入新的战斗。下面四件事,提醒大家做好。▶调整心态,好好休息,放松心情考研已经结束,不管结果如何,先在心中默默为自己鼓个掌。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淡望天上云卷云舒。浑不在意地开始新的生活,笑容一如既往。在长时间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早起晚归且缺少
北京大学元旦放假安排通知: 各二级学院、部,职能处室: 根据北京大学?
一些学校采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方式对实习学生进行精准管理一天,正在实习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单灿荣接到公司任务,要去外地出一趟差。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刚下高铁不到5分钟,学校的指导老师李笑勉就打来电话,询问他为什么不在公司上班。单灿荣连忙向老师解释道,他只是出差,没有离职和旷工。实习指导老师能如此清楚地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期的动态,是因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一年开始实行了用线上App“乐习在线”来管
考研爆棚,考生齐呼压力大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4日拉开帷幕。江苏考研人数今年又大幅度增长,让考生深感压力山大。考研人数较上年增24.82%24日上午8点10分,记者在东南大学考点看到,考生们在寒风中鱼贯走向考场。一些考生在最后20分钟仍不放弃用功。手持考研文件袋走向考场的河海大学考生小陈,看上去表情比较从容,但心里并不轻松:我报考的是东大土木工程专业,今年报考人数很多,感到蛮有压力的。
教育发展到当下,出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家长陪读”。这一现象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但它在中小学校确实普遍存在。仅笔者所?